“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多少子女不能尽孝道的遗憾。然而,也有子女因老人赡养问题推诿扯皮、对簿公堂。近日,兴山法院峡口法庭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既解情结、亦解心结,圆满解决了郑婆婆的赡养问题。
81岁的郑婆婆一直与老伴共同生活,今年7月,老伴因病去世后,郑婆婆便没有了依靠。村委会针对郑婆婆的养老问题,多次组织调解未能成功。大儿子因父亲去世后的遗产分配问题拒绝到场;老二老三认为自己之前尽了较多赡养义务不愿再付出;大女儿以自己未分得土地为由拒绝履行义务;小女儿认为自己出嫁外地无需赡养母亲。总之,五个子女都有自己的“正当”理由。
无奈之下,郑婆婆向法庭提交了诉状。
了解到郑婆婆身体患病,已经多日无人照顾后,峡口法庭经过认真研判,认为本案不能通过常规的诉讼程序来处理。子女们耗得起,郑婆婆等不起。当天,峡口法庭通知五名子女到场参与诉前调解。
调解现场,法官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到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再到可能引起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后果向五名子女开展说理说法,充分阐释子女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尽赡养义务的法律规定。并根据目前老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由一人照顾生活起居,另外四名子女支付赡养费用的调解方案,还提出父亲去世之后留下的存款应该优先满足郑婆婆的医疗开支和安葬的建议,兄妹五人最终决定听取并采纳法官的建议方案。
逐渐凉掉的茶杯见证了兄妹之间从唇枪舌剑、水火不容到关系逐渐缓和,再到冰释前嫌、和睦融洽。看到时机成熟,工作人员迅速拟好协议,由各方签字确认。五名子女簇拥着母亲,郑婆婆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法律有温度,夕阳有保护。峡口法庭以司法之力守护最美夕阳,绘就大山里的独特“枫景”。